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夏天的果园

他是一只飞鸟,一只不用翅膀用想象飞的鸟!

 
 
 

日志

 
 

【飞鸟随笔】《川端康成对我写〈火烧水浒〉的影响》  

2009-04-13 00:27:54|  分类: 【飞鸟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川端康成对我写《火烧水浒》的影响】

 

多年来,我一直对中国古典书籍情有独钟,到书店总是先走到中国古典书籍柜台前,看见自己喜欢的古典书籍就买回家看。满满的书架上,大致分为诗词、散文、小说三大类。诗词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散文以《古文观止》为主,小说则以明清时期的市井小说为主。而这些市井小说中,又以明清时期的孤本、珍本、禁书最多。

这些明清时期的市井小说多为艳情小说,因其描写“性”方面的内容较多,故多为后人抵制,道德思想严重的买者和看者不多。朋友看到我买来的这些书,由困惑到担心:你看了这些书,思想会不会被它们污染呢?他们的担心是正常和出于好心。但我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担心和好心改变买书和看书的习惯:从此不再买和看这些艳情小说。我认为,看书不在内容是不是艳情,而在于读者是抱着什么的心态和想法来看。

明清时期的市井小说,虽然描写“性”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里面亦反映出不少当时社会中的风土人情和世故,这些正是我最想了解的!把当时的社会现象与当代的社会现象相互比较,发现哪些相同,哪些相异,哪些是应该吸取的精华,哪些是应该摒弃的糟粕……如此岂非很有意义?

因此,我在这类的书籍中畅游而不知返回多年。

后来我又买和看了不少外国书籍。原因是我一次在书店随手翻开一本川端康成的小说集《雪国》,第一篇是《伊豆的舞女》,写的是艺妓的故事。或者是因为我天生对弱势群体有种怜悯的情怀,我认真的看了几页,然后就被文中淡淡的忧伤和优美的文字打动。但促使我掏钱买下的原因还是我接着翻到《雪国》这篇小说时,看了第一行“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我便被这行简短而意境优美的文字吸引,下面内容没有看就买下了。回家看《雪国》,我虽然好奇于它与中国古典小说写法不同,但看着感觉十分吃力,看到最后都没有看明白。后来,我耐着性子又看了几遍,就觉得越看越有味道了。

因为从小记忆力极差,我看一本书得多看几遍。这是我为何不多借书看,而多买书看的缘故。然而,对一本书多读几遍,就能多悟出一些东西。这是我最初没有料到的事情。

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我最爱看《三言二拍》,能与之媲美的外国书籍应该是《十日谈》。然而,我还是更爱看川端康成的小说。接着我看了他的小说集《雪国》中另外的两篇小说:《古都》、《千纸鹤》。这四篇小说的写作风格大致相同,也许正是编者把它们合并到一本书的原因所在吧。四篇中,我尤爱《雪国》、其次是《千纸鹤》、《古都》、《伊豆的舞女》。我对《雪国》中把人物心理描写与场景描写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写甚是喜爱。想起从前,我写景都是为景而写,并为用华美的语言描绘出来而自得,却没有意识到景物的变化也可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其实小说说穿了就是通过写人而表现人性。那么小说作者的首要任务必然先把人物写活,而写活不同的人物,刻画出他们不同的心理是小说作者不可回避的事实。一味地描写人物心理,或者一味地为景而写,都有其局限性,读者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包括古典名著的共性问题。把人物心理与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写,从人物心理变化中看到场景变化,从场景变化中看到人物心理变化,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写法。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写法是妙不可言的!

这即是我从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悟到的东西。

然而,我对把握这种写法并没有信心和能力,虽然喜欢这种写法,但没有实践。当我把自己写的长篇小说《火烧水浒》中的片断给网友看过,网友提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少。于是我开始考虑把这种写法用在小说中了。

增加对《火烧水浒》中人物心理的描写中,我有意识地把从《雪国》和《千纸鹤》中悟到的心理描写方法运用到其中,感觉某些描写还算满意。但我知道,我还没有达到真正把心理描写与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的水准。然而,我想我能意识到并运用了,就没什么遗撼了。

另外,在修改《火烧水浒》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引起我的重视。以前,我对人物对话是刻意回避的,只让他们简单地对几句话就完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写活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同样很重要。最近看《百家讲坛》讲《水浒传》中的人物,加深了我对人物对话表现人物不同个性的认知。不同个性的人说话必然不同,如果对话都是千人一样,那么小说就无法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而这些人物就会无特色可言。在对话中,我也有意地避免一般小说中人物对话的排列顺序,尽量达到两人或多人现场说话的场景;当然,我也有意地在对话中加入了景物,让景物表达出双方或多方对话的含义。

似乎记得是诗人见君对我说过,他写诗多从看小说中悟出。我想小说或者川端康成的小说或者意识流的写法与意象诗的写法有其相通之处吧。

最近,修改《火烧水浒》主要在人物心理、景物、对话的描写上下工夫。但因为公务繁忙,总是打乱我修改小说的思绪。然而,修改是次要的,悟到一些有益于小说的想法是重要的!我在以后的写作中会在这三方面多多练,多多悟。

尽管我在写《火烧水浒》这篇长篇小说中失去很多时间、精力,甚至荒废了我在诗作上的提高,但我从中也享受到了不少不为外人所知的快乐。这篇长篇小说快写完了,它或许成为我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或者不是。谁知道呢?

我在写,故快哉!

 

2009-4-13

  评论这张
 
阅读(18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